详情介绍:
■吕亦菲 文 夏晨希 姚晗 摄
说起太极,人们总有两个“刻板印象”:太极是老年人运动、太极是一对多教学运动。然而,你不知道的是,太极在常州有“私教”课,而且已经开设了15年时间。今年47岁的袁德胜,从十三四岁就开始学太极,不到二十岁就开始开班教学,三十多年潜心钻研太极,不遗余力地推广、普及太极拳和太极文化。
两位老师的启蒙,让他坚定了传承的想法
上世纪80年代初,电影《少林寺》风靡一时,练武风潮在全国兴起,当时很多年轻人都去练拳、练太极,袁德胜也是那会喜欢上太极的。“那个时候人民公园、红梅公园经常可以看到大人小孩在练武,但真正坚持下来的不多。”袁德胜的第一个师傅是初中同学的父亲王保冬,当时自己住在电子新村,早晨起来洗漱吃完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同学相约去人民公园,和师傅练一个小时陈式太极拳再去上学。有的时候没吃早饭,师傅会喊着一起去吃一碗一角六分钱的麻油面。师傅总说:“等你工作再请我吃面。”但没等到袁德胜的面,师傅在1987年就突然脑溢血去世了。
在和王保冬学拳期间,袁德胜还拜了一位老师,是从上海来的王多凤老师。当时王多凤老师就在人民公园边上教心意六合拳,因为有很多学生跟着王多凤老师练,自然而然吸引了袁德胜的目光。1984年,袁德胜正式开始跟王多凤老师学杨式太极拳,袁德胜至今都记得当时的学费是3块6毛钱一个月,对于当时人们的工资和消费观来说,这已经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王多凤老师从1979年来常到1987年回上海,8年时间,在常州有将近1000个学徒。这群学生中坚持到现在还在练太极的已不足十人。
“教拳教的是理。”袁德胜说,两位老师虽然是两种不同的太极拳法,但都让自己明白了传承太极文化的重要性。1987年,袁德胜就在公园里开始了太极的教学。他后来去了北京、武汉等多地工作,接触了不同的太极拳爱好者,开了眼界,才知道在公园里自己随便练,顶多只能练到筋骨,并不能发挥太极拳真正的功能。2009年,袁德胜获得了香港国际武术节杨式太极拳第二名,同年,他创办了养心联合会,开设“一人一法”的太极拳“私教”课程。
他的学员如今已逾千人
“心要平,才能守住太极和太极文化。”对于太极拳的教学,袁德胜颇有自己的一番见解,他始终坚持“一人一法”。用现在时髦的话说,袁德胜开的是太极“私教”课。袁德胜认为每个人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体能都不同,每个人的学拳的进程和频率也不同,“法不传六耳”是师傅对学生的一种爱护,避免他们在误解或不具备相应理解能力的情况下接受深奥的知识,从而走入歧途。
和公园里的太极拳教学群体不同,袁德胜这里的学员基本都是三四十岁的学员,以年轻人居多。袁德胜经常组织集体活动,带学员旅游、团建。“我们的旅游就是换个地方打拳。”袁德胜说。
养心联合会成立的15年间,他还进单位、进学校推广太极拳,2011年开始他还到少年宫教孩子们打太极,至今他的学员已经超过1000人。
总结出了一套更适合年轻人的“太极拳”
“在人们看来,太极拳柔和、缓慢,更适合老年人练习。但我觉得,太极拳对于防身、健身、修身也具有现实意义,非常适合年轻人练习。”袁德胜告诉记者,现在的年轻人压力很大,太极拳是一种能有效缓解压力的运动方式,它的一招一式都能愉悦心灵、平和急躁的情绪。
袁德胜根据习练、传授太极30多年的心得和经验,结合缠丝功、道家养生功、桩功、武术基本功以及太极拳这几套功法总结了一套“养心太极办公室八式”,适用于久坐的上班族、学生、司机等。“养心太极办公室八式”特别针对现在上班族常见的颈椎病、肩周病、腰椎病等进行套路设计,同时又避免了因为办公室空间小施展不开,上班时间休憩时间短达不到锻炼效果等问题。练习一套完整的“养心太极办公室八式”也不过20分钟,把它当作工间操,再合适不过了。
先炼身后练意,通过太极养身、养心“练拳有三个过程,一是把拳练到身上,严格遵守太极宗师杨澄甫的‘动手非太极’;二是把拳练到丹田,就是所谓的‘全凭一粒混元气’;三是把拳练到心里,任由神经掌控,真正达到‘有意无意是真意’之境。太极拳是美好的事物,我们练拳练功,探索太极奥秘,不是单纯为了成为武术家,更多人是想通过太极拳来养身、养心。
谈到太极拳与中国文化联系,袁德胜认为太极拳是中国文化的具体体现,是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太极拳的发展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缩影。“太极拳崇尚的是先炼身后练意,意是意志的意思,只有身体强健才能磨练意志”袁德胜说。
原文链接:https://epaper.cz001.com.cn/czwbpaper/pc/layout/202404/09/node_A07.html
下一篇:养心太极十周年庆典活动暨纪念王多凤老师诞辰一百周年活动圆满举办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