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四时养生之立秋
发布时间:2025-08-07 浏览:47次
当夏日的炽热渐渐褪去,风中开始夹杂一丝凉意,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立秋。这个节气不仅是季节更替的标志,更是中医养生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理念的重要转折点。让我们一同走进立秋的世界,探寻传统智慧与现代养生的完美融合。
一、立秋:天地始肃的节气密码
1. 节气由来与气候特征
立秋,每年公历8月7-9日交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意味着万物开始从繁茂趋向成熟收敛。虽然暑气未消,但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北方地区“一场秋雨一场寒”的特点开始显现,而南方仍需警惕“秋老虎”的反扑。
2. 传统民俗中的智慧
啃秋:江苏等地有立秋吃西瓜的习俗,寓意“啃下酷夏,迎接秋凉”
晒秋:江西婺源等山区村民晾晒农作物,形成独特的“晒秋”景观
贴秋膘:北方民间流行炖肉进补,但现代人需注意荤素搭配
祭祀祈福:古代帝王率百官迎秋,民间也有祭拜土地神的习俗
3. 自然物候三变
一候凉风至:西风渐起,驱散暑气
二候白露生:清晨草木现晶莹露珠
三候寒蝉鸣:蝉声由急促转为低沉
二、立秋养生:顺应天时的四大法则
法则一:饮食调养——润燥养阴是关键
1. 多吃白色食物
中医认为“肺主白色”,梨、百合、银耳、莲藕等白色食材可滋阴润肺。推荐:
雪梨百合汤(雪梨1个,百合15g,冰糖适量)
银耳莲子羹(银耳半朵,莲子20g,枸杞10粒)
2. 少吃辛辣多酸甘
减少生姜、辣椒等辛散之物,增加山楂、葡萄、柚子等酸甘之品,助收敛肝气。
3. 警惕“秋瓜坏肚”
西瓜、黄瓜等性凉瓜果需适量,脾胃虚寒者可改吃南瓜、胡萝卜等温性食材。
法则二:起居有常——早睡早起敛阳气
1. 睡眠调整
建议23点前入睡,凌晨5-7点(肺经当令)起床,顺应“秋收”之气。
2. 衣物增减
“春捂秋冻”需有度,颈部、腹部、脚踝等部位需保暖,避免受凉引发呼吸道疾病。
3. 室内保湿
秋季干燥易伤肺,可使用加湿器保持湿度40%-60%,或放置水盆、绿植调节。
法则三:运动养生——动静结合养肺气
1. 传统导引术
六字诀“呬”字诀:发声时口型微开,吐气读“呬(sī)”,排出浊气
2. 现代有氧运动
选择晨间或傍晚进行快走、慢跑、太极拳,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以微微出汗为宜。
3. 穴位按摩
肺俞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掌根揉按3分钟,通调肺气
太渊穴(腕横纹桡侧端):拇指点按2分钟,补肺益气
法则四:情志调节——宁神定志防悲秋
1. 心理调适
秋季易产生“悲秋”情绪,可通过登高望远、书法绘画等舒缓活动保持心境平和。
2. 音乐疗法
《阳春白雪》《高山流水》等古典音乐可调节情志,每日聆听15-20分钟。
3. 芳香疗法
薰衣草、甜橙精油用于香薰,或稀释后按摩太阳穴,缓解焦虑情绪。
三、特殊人群养生指南
1. 老年人
重点防感冒:可饮用黄芪红枣茶(黄芪5g,红枣3枚)
适度补钙:多食虾皮、豆制品,配合日光浴
2. 儿童
预防秋燥咳嗽:川贝炖梨(川贝3g,梨1个)
增强免疫力:每周2次山药粥(山药50g,粳米50g)
3. 上班族
办公室养生茶:菊花枸杞茶(菊花3g,枸杞5g)
午间小憩:15-20分钟闭目养神,提升下午工作效率
四、立秋养生误区警示
❌ 误区1:盲目“贴秋膘”大鱼大肉
✅ 正确做法:选择鱼肉、豆制品等优质蛋白,搭配新鲜蔬果
❌ 误区2:过度运动追求出汗
✅ 正确做法:以微汗为度,避免耗伤津液
❌ 误区3:依赖空调除湿
✅ 正确做法: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30分钟
结语
立秋,是自然给予我们调整身心的黄金契机。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让我们遵循“养阴润燥”的核心原则,通过饮食起居的细微调整,实现与天地同频的养生之道。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愿每位读者都能在这个秋天,收获健康与宁静。
学练正宗太极,认准养心太极
联系人:袁先生
手机:13685282568
微信号:y804451040
咨询QQ:804451040
<p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transparent;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outline: 0px; 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color: rgba(0, 0, 0, 0.9); font-family: "PingFang SC", system-ui, -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Helvetica Neue",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Microsoft YaHei", Arial, sans-serif; text-wrap: wrap; font-size: 14px; letter-spacing: 2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align: center;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