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道苦旅 师恩难忘——记习武四十年与养心太极联合会成立十二周年
发布时间:2021-09-10 浏览:1613次
今年是我学练太极拳的第四十年(1981年-2021年),也是创办养心太极联合会(常州市养心文化传播中心)十二周年(2009年-2021年)。有一些话和感慨想谈一下。有人说我很幸福,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能把自己的爱好变成职业;有人羡慕我,说我提前进入退休状态....外人看来都是光鲜亮丽,其中滋味非亲历者不能体味。
总记得1981年随王保冬先生学练陈氏太极拳的情景,每天清晨五点多就从电子新村(现体育花园)家中走到周线巷(现常州大酒店),把同学也是王保冬先生的儿子王晓东叫起一起去人民公园锻炼,当时学练的是陈氏太极拳。王保冬先生大概六点多来公园指导我们,一直练到七点多大家才去上学、上班,有时王师还会请我们去清真长兴楼吃麻油面,现在想来香气还犹在鼻前。下午放学了还会去人民公园练一到两小时,晚上临睡前还会在家门口的空地上练会,那时学习负担也没现在这么重,孩子们比现在快乐,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多,加上我自己喜欢,所以也没觉得累,反觉得有收获、有幸福感,所以也能一直坚持多年,不像现在的孩子自己不喜欢,可玩的电子产品又多,都是家长逼着锻炼,一脸的不愿意,那哪能坚持数年呢?
到83年因为在劳动西路上学,去人民公园不方便了,就去离学校和家都近的兰园(那时叫青年公园)练拳,看到原来在人民公园专业教武术的王多凤老师也在兰园教拳,征得王保冬师同意后就随王多凤老师学练杨氏太极拳、心意六合拳、太极剑等,90年又在工人文化宫跟从石家庄来常州授拳的马洪先生学了陈氏太极拳(新架),后又在深圳、上海、香港、北京、重庆、武汉、镇江等地遍访当地太极高手。至此从1981年到今年一直坚持练习陈、杨太极拳整整四十年了。87年王多凤老师返回上海定居前因还有部分学员没教完,王老师就嘱咐我代她教完,从此我也算踏上了传授太极拳之路。
2009年春应多位友人之邀成立养心太极联合会(养心文化传播中心)专业教授太极拳,到今年也十二周年了。
漫漫四十年,从懵懂少年到知天命之年,从学练者到传授者,从练武到识太极、知阴阳辫虚实,从术至道、文化,有一些渐悟写出来也算给先师们有个交代,给自己一个小结,给学生一点启发。
太极拳说小就是术、一技,说大就是道、人生。初学者必须从一招一式中寻得拳法真谛,这要下很大功夫花很多时间,可讲没有捷径可走,光是每个动作做到外三合、四稍齐就要苦练很多年,动作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这是实的部分;个人的修养、见识,对拳道的理解、意气的运用,从实、形的基础上提升到虚、意的层面(把太极化为生活状态和生命规律)需要更长的时间,最后拳(术)与认识(道)互为影响、相互作用,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这也是很多传统文化传承者的必经之路。刚练拳的时候拳不离手、话不离拳,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唯恐天下人不知道自己练拳,处处显摆,练三年就觉得自己天下无敌、老子天下第一;几十年过去,一般人面前从不论及,新识的人也不知道自己练拳,外人也看不出练武之身,早就知晓山外青山楼外楼、艺无止境的道理。京剧讲“守正创新”,太极拳我认为“守正扬长”就不错了。
从1987年算起,教授太极拳亦有三十多年,从学者近千,各色人等不一而足;厂矿院校不同单位,各种需求不尽相同。完全按传统太极拳要求传授肯定行不通,全部照搬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教学与太极拳的文化属性又相去甚远。近年来我更多的在安全性和系统性上琢磨、探讨、实践,减少和避免运动伤害;太极拳只有成为终身学习锻炼的项目,才能体现其极高技术含量、极佳健身效果、极具文化内涵的一面,系统性传承与学练系统性将刻不容缓。比如说一个“练太极伤膝盖”问题就可能毁了太极拳,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实践,经历过时间和许多人员的佐证,让更多人练好太极、练对太极、受益太极。路漫漫兮!
社会发展很快,各行业都会受到影响,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传播好太极拳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环境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变了,追求的东西变了,身体素质变了,等等,这些变量元素的增加,会把传统、珍贵的太极拳引向何处?望有识之士一起探讨、参与!
恰逢今日教师节,谨以此文纪念王保冬先生、王多凤先生、马虹先生等诸位老师,并祝所有老师健康长寿!